大家都认为舒国治应该做些跟电影有关的事
(乃他太懂电影,又生就一双看透人生的眼睛)
终于,他出了他第一本电影书。
人的观影经验,通过了岁流月送,通过了世情参搅,往往形成飘忽的记忆段屑,此人生极有趣又难以叙说景状也。 记忆,令我人自己历史有了不甚成系统的拥藏; 而观影,令二十世纪之人更激溅拓广了这番奇妙的拥藏。
有什么电影,是我们一定要看的? 或者说,这部片子它说的就是我的故事?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说什么也必须去看。
我人几十年来,看的皆是别人的故事,而照样兴味盎然。 在那当下,以他们的悲乐为悲乐,常不能自已。 便这么,我们走出戏院。 隔不久,我们又走进戏院。
可以说,观影是一段受骗的过程。 而这受骗,人并没有损失。
舒国治
散文家。 一九五二年生于台北。
六十年代熏陶于西洋与日本电影并同摇滚乐而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。 与文学相较,影像与真实生活影响他更多。 七十年代原有意创作电影,但终只能步入写作,却成稿不多。
一九七九年以短篇小说《村人遇难记》获第二届《时报文学奖》,备受文坛瞩目。 一九八三至1990,7年浪迹美国,游经之州,凡44。 一九九七以《香港独游》获第一届华航旅行文学奖首奖,1998又以《遥远的公路》获长荣旅行文学奖首奖。 游记中擅写庶民风土、读书游艺、吃饭睡觉、道途览胜,有时更及电影与武侠。 文体自成一格,文白相间,人称「舒式风格」。 一九九○年返台后,被「台湾新电影」导演顺手抓去安插于无关宏旨角色,遂出现在杨德昌《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》、《一一》,余为彦《月光少年》,侯孝贤《最好的时光》、《刺客聂隐娘》片中。 二○○○年以《理想的下午》一书,另辟旅行书写文人风格,一时蔚为风潮。
出版有《理想的下午》、《读金庸偶得》、《台湾重游》、《门外汉的京都》、《流浪集》、《台北小吃札记》、《穷中谈吃》、《水城台北》、《台湾小吃行脚》、《宜兰一瞥》、《台北游艺》、《杂写》、《遥远的公路》、《我与写字》、《忆杨德昌》、《门外汉的东京》、《我与吃饭》等书。
目录
自序
演员与时代
杂谈表演
也谈小津
老电影与逝去的时代
约翰‧休斯顿──电影与人生浑然一气
大导演库柏力克
云烟过眼──谈电影细节
想老片
电影本事之写法
旧金山史的电影
也谈胡金铨
美国露天汽车电影院
晚期电影竟然还那么好的黑泽明
时代会淹没有些电影
新电影之前的伟大导演
从侯孝贤说起,也及杨德昌与台湾新电影
by carly
Copyright (2005-2023) 凯琳国际文化版权代理 CA-LINK INTERNATIONAL LLC. All Rights Reserved.
Icons on home page are created by Freepik.